從設計師變成工作室老闆,我早該學會的三件事

2025年7月15日

5 min read

用戶見證

Share with:

十幾年前,剛出社會的我從設計助理做起,沒想過有一天會帶領三十人的團隊、同時跑二十多間工地、處理客戶,肩上扛著每月千萬的現金流與生計。如果你問我,從設計師轉為工作室老闆,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?不是畫圖、不是提案、不是簽約,而是從只對自己負責,變成要對團隊、客戶、流程和帳本都負責。

但說句真心話——我一開始根本不懂管理,更不懂經營。

這些年,我踩過的坑、賠過的錢,讓我明白從設計師變成老闆,不是靠經驗堆出來的,而是靠經營思維轉過來的。今天想分享三件我早該學會的事,獻給所有還在一人撐場、或正帶著小團隊摸索的你,讓你少走一點冤枉路,別再像我一樣用痛來換教訓。


當責任不再只是自己,流程就不能只靠記憶

剛開始接案時,一切都在腦子裡跑流程。

客戶喜歡什麼、現場改了什麼、報價談到哪……我都記得清清楚楚。案子不多時,這樣勉強過得去,直到某天,我的設計助理問我:「老闆,這張設備表是最新版嗎?」我一愣,翻了十幾個對話紀錄,居然也不確定。

我那時才驚覺——資訊只存在某人腦中,是全團隊的災難。

創業之後,案子再也不是一個人能搞定的事。記憶不是流程,聊天紀錄不是憑據,你不能指望大家都從你腦袋裡讀出最新資訊,如果流程不清楚,今天搞錯型號,明天搞錯圖面版本,最後一樣樣補救,代價就是時間、金錢、甚至信任。我花了太多時間試圖靠記性管理流程,直到錯誤變成骨牌效應,我才痛定思痛,開始建立標準化節點與圖紙版本管理機制——現在的我們,每一案都有流程節點:需求紀錄、版本控管、任務交辦、簽核制度,全用系統記錄,誰做什麼、做到哪裡一清二楚。 因為我再也不相信「記得」這件事。


不懂管理,就要準備付學費學教訓

那是一組預算 180 萬的小宅案,前期進展順利,客戶滿意,設計定案,報價也來回確認完畢,依序進行拆除、水電、木作......一切作業看似順利,直到案子中期,客戶爸爸突然介入要求變更,說這裡要加、那裡要換,設計師沒跟我說,直接照著做了,但問題是——沒有人更新正式報價單,也沒有人讓我知道這些加起來多了多少錢。

直到驗收前兩週,會計才提醒我:「老闆,這案子的支出比預算多了30萬。」當我趕去跟業主溝通時,他竟然回我:「我不知道這些要錢欸,怎麼要30萬?」

我當下講不出話。設計師說有LINE對話、有設計圖更新、有現場照片,但沒有一張正式簽署的報價單,也沒確認過最終加總金額,一切都只是「口頭理解」,沒有一份能拿出來說話的東西。

這次我吸收了一半的損失,直接少掉15萬淨利,那段時間好幾個案子同時發生這個狀況,我焦慮到睡不著、體重狂掉,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創業。我後來才懂,這不是業主刁,也不是設計師無能,而是流程沒有標準、資訊沒有交接、責任沒有機制,結果大家都在混亂中執行,但其實就像在走鋼索。


別再靠人硬撐,用對工具才撐得起來

我曾經試著靠Excel表格、LINE群組、硬碟資料夾、依照自己的習慣建立「自以為的邏輯」,但當案件數一多、進度交錯、版本分散、團隊成員習慣不同,這套真的撐不住。

設計團隊就像一條產線:
預約 → 場勘/洽談 → 規劃/估價 → 簽約→ 設計 → 複價 →施工 → 驗收 → 售後

每一段都有對應要處理的文件、表單、圖檔、記錄與責任人,這條產線若不能標準化,遲早壓垮團隊。當我意識到這件事後,開始導入專門為室內設計業打造的ERP系統,一切才真正穩定下來。該誰做什麼、什麼時候該做、做了什麼都有清楚記錄,不需要靠人腦硬撐,這對於我們這種多案齊發、現場多工種的產業來說,是救命繩索。


室內設計師的進化,不只是技能,而是視野

設計讓我進入這行,但管理讓我站的久又穩。
從設計師變成老闆,是一次次撞牆與學習累積起來的角色轉換,如果你現在還在單打獨鬥、或是剛帶了小團隊開始摸索,請記得下面的三件事:

流程不能靠經驗:要有節點、紀錄、標準
管理不能靠直覺:要有制度、權責
風險不能靠人撐:要用工具控制變動、減少錯漏

如果你也正在經營工作室,或準備創業,不妨花點時間去思考你的流程與管理是否真的撐得住擴張?如果你還沒找到合適的系統,我誠心推薦「易裝修 ERP」。

願你創業的路上少走一點彎路,讓設計人生不只美、更能穩定成長。


潔德美有限公司 創辦人



立即下載免費體驗

從網頁版開始探索

填寫資料,將由專人為您服務

立即下載免費體驗

從網頁版開始探索